1.上一篇HBR文章的價值在於點出"common bond"這個觀念。其實不只在管理上,common bond也可應用在很多地方:像是溝通協調、資源分配....等。common bond的觀念之所以重要,因為它點出在一個張力中,看似兩端是無法兼顧,但是在兩端背後的動力卻是來自同一個地方。因此在實務上,與其專注在兩個看似無法兼顧的目標,不如好好去分析,驅使我們去達成這些目標背後的動力是什麼,然後把該動力化為目標。
2.我明明已經被呼召當傳道人,為何還看HBR?檯面上的答案是:keep myself sharp and update! 雖然是傳道人,但很多管理的概念是可以被整合進入服事中,成為服事的後援(但不是反客為主,管理的思維和方法永遠不應成為服事的根基)。念了四年的管理,就這樣丟掉,實在可惜。而且我在大學時,就覺得若能把企管的精華融入在教會管理上,應該能對較會有幫助!但更深去一想,我背後的動機仍不單純。我是不是想向自己證明,如果神沒有呼召我,我仍可以在本行中做得不錯?一言以蔽之,我是不是「不甘心」?想到這裡,不禁被嚇了一跳。一直以為自己不會有「不甘心」這種想法,沒想到不是沒有,只是從閱讀HBR來向自己證明服事的「機會成本」。人心真是詭詐!難怪當我在想要不要順便念個MBA時,神提醒我「不要貪心」,什麼都想要。
3.「當一頭牛不願意喝水時,你不能按著他的頭強迫他喝。」「但是你可以為他吃鹽!」這個對話點出一個重要的概念:你不能強迫某件事發生,但是你可以改變環境以促進它的發生。
4.「當我們開始害怕環境,超過敬畏神的時候,我們就從真正的屬靈權柄中墮落下來。當我們開始害怕人離開我們,超過神離開我們的時候,我們就離開真正的信心。」(By Rick Joyner, Epic Battles of the Last Days, p.71) 懼怕常常是失去信心的開始。今天早上靈修時,讀到詩篇105,裡面提到「你掩面,他們就驚慌;你收回他們的氣,他們就死亡歸於塵土。你發出你的靈,他們就受造;你使地面更換為新。」人有什麼好懼怕的?若我離了神,再大的榮耀也是暫時的,轉眼就過去。若是神的眼看顧我,即便眾人都輕視我,甚至我所愛的人也離開我,又有何懼?
- Dec 09 Sat 2006 03:09
隨筆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